原标题:田园风扑面,“科技范”十足——探访南京兰花塘高标准农田
图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
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天的良田,明天的饭碗——根据规划,2022年中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到年底形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规模。
全国农业科技大会近期拟在南京市浦口区召开,按计划参会代表将参观位于桥林街道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这里如何打造“智慧田”?这处高标准农田“高”在哪?新华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小田变大田,耕种管收有了底
仲夏时节,浦口区桥林街道浦乌路上车流滚滚,路西是浦口经济开发区,路东则是一望无际的广袤农田,堪称城市旁稀缺的大尺度田野风貌。通过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只见满眼绿意、阡陌纵横,田块之间沟渠分明,蔚为壮观。新华日报记者走上田埂近看,绿油油的水稻苗正“喝”着灌溉水欢快生长。一位皮肤黝黑、穿皮鞋的高个子,仔细观察着田间水稻的长势。他,就是包下这片4000多亩田的南京众鑫丽专业合作社社长邵名文。
这片大田,是浦口区建设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过程中新打造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兰花塘高标准农田,也是该区连片面积最大的一处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整治,桥林街道把兰花塘社区3000多亩、滨江社区1000多亩的地平整连成4248亩高标准农田,并邀请与田地打交道超过30年、在江北已包田8000多亩的种植大户邵名文前来种植。
现场看完这片高标准农田后,邵名文心里“有了底”。为“耕种管收”好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邵名文还邀请了区内另外两名种植大户组成“合伙人”,由他的儿子邵立昌牵头。
零散的“低产田”“边角田”“插花田”改“大田”,好处显而易见。邵名文扳着指头给新华日报记者列举:一是优化了农田空间布局,利于无人农业机械化耕作。大型机器进得去,耕作方便,省时又省心。二是兰花塘这片拆出来的地与田互连后,还复垦了多余的田埂和废旧沟塘,集中连成片,大大扩大了种植面积。目前是80多块、每块平均50多亩,下一步打算再整合成20多块、每块200多亩的大田。三是可配建高效节水灌溉智能化控制系统,让进水速度更快。以前的水泵上水量小、能耗大,现在的水泵效率高、还节能,田里的净水系统也极好,利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过去,村里普通农田基础设施较差,一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拖拉机开不到田里,农活大部分只能依靠人工。因为排灌设施不健全,雨季地里积水严重,干旱时灌溉速度又跟不上。”邵名文说。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秧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是否丰收。邵名文笑着说,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是“南粳46号”“宁香粳9号”,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专家指导种粮大户对种子应用二氢卟吩铁进行处理,实现出芽整齐,促进根系生长,强壮秧苗,减少苗期病害发生。这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抗逆和增产的作用,预计促进增产5%以上。
他向新华日报记者憧憬,未来这片大田上,每年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手机点一点,自动灌排;鼠标点一点,大田的温度、湿度、苗情、虫情、墒情在农业信息平台详细显示;遥控按一按,实现从插秧、施肥、植保至收割全程无人机械化种植,省时省力增效,高科技保丰收。
邵名文算了一笔账,开始几年,大田年亩产量可能稍低一点,约七八百斤,随着地力提升,平均亩产有望达1300斤。如果把卖稻谷变成卖绿色优质大米,每斤30元,除去每亩950元的年租金流转费,收益能达五六百万元甚至超千万元。
智慧灌溉生态好,节水节肥又节药
“兰花塘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尾水还能净化。环田的2.3公里长、5米宽水杉大道双向通车,所有道路循环贯通并与浦乌路等主干道相连,大型耕作农业机械可以开到田头。”浦口区桥林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金国指着机耕大道、沟渠两旁栽种的水杉和紫薇笑着说,这里2023年会很美,既是“农田+生态防护林”,也是都市美丽田园。
这处农田里还有3个大池塘。“这是全省农田耕种首次引进的尾水净化生态塘。”邵名文说,他在葛塘街道也包了3500多亩高标准农田,但是科技含量要比兰花塘这片地低了不少。
桥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建武介绍,兰花塘的“高标准”体现在,项目内建设了覆盖550亩地的高效节水灌溉配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利用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提高灌水控制精度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对项目区内生态塘和部分排水沟进行新型生态护坡,加强农业水质、耕地质量监测,并通过三级农业尾水净化利用系统消纳污染物。这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将力争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示范观摩基地。
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给出这样的答案: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且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个百分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可节水20%—30%、节电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
“相较之下,兰花塘这处高标准农田的数据更加可观。”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颜志敏介绍,《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明确把年亩产1000公斤粮食产能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而兰花塘高标准农田还有这些特点:项目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100%,新型经营主体占比达100%;通过测土配方、节水灌溉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的应用,农田灌溉水量降低20%以上,节肥15%以上,节药达20%以上,更为亮眼的是,氮磷等农业面源污染减排30%以上,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增产10%,不仅项目区农民得实惠,周边水环境也得到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真金白银”投入。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飞介绍,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项目占地面积4248亩,总投资4336.71万元,亩均投资超过1万元,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如此配套标准属首例。
兰花塘里白鹭多,“水稻公园”价值高
“高标准”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铺平了“跑道”,也带来了环境改善的“红利”。新华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白鹭悠闲地在田间觅食、嬉戏。陈金国介绍,白鹭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享有“环保鸟”的美誉,兰花塘出现白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这一带的环境变好了。
立足农业,不止农业。刘飞告诉新华日报记者,浦口区现有耕地10.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64%,“紧缺的农业资源与丰富的生态、科技资源之间的矛盾,迫使浦口区走出一条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南京地铁S3号线穿越田间,马骡圩站就在大田边。出站走不远,就能观赏这处城市旁的大田,体验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北侧的京沪高铁线离大田只有几百米,坐在车中也能欣赏这处‘水稻公园’。”刘飞透露,在抓好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将用好田间80亩建设用地,打造全国首个“地铁水稻公园”。
“稻田观光之外,‘玩稻子’的价值也很高。”刘飞说,将抓住地铁S3号线带来的人气,在发展“城市田园”方面发力,配备主题观光车,发展特色稻田景观、稻田艺术装置、稻田舞台、稻田缆车、农趣营地、水岸餐厅等,打造农业生产、农田观光、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创展售、主题游乐等七大主题体验区。
三分建七分管,目标稳产“吨粮田”
2021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耕地利用优先序作出了明确要求: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根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规划,全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两个阶段推进:前两年以新建为主,2021年全省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面积已增至约4600万亩,2022年江苏将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400万亩的目标,对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管理;后三年以改造提升为主,技术标准包括灌排设施、耕地质量、田间道路、农田生态、生产方式等。到“十四五”末,全省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80%左右农田种植粮食测算,产能超过800亿斤,将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不断增大,建设成本持续攀升。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出现内容不完善、工程措施不配套等问题。为破解难题、统一建设标准,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高标准农田将怎么建?《通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涉及的8个方面内容作出规定,包括田块整治、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土壤改良、科技服务、管护利用,同时明确量化指标,比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机耕路宽度宜为3—6米,平原区道路通达度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
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一些地方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缺乏有效管护,后续监测评价和跟踪督导机制不完善,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使用年限明显缩短。有专家就此提出,好不容易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三五年后又可能变成低标准,这类问题要着力解决,更要严防高标准农田后期被城市开发所占用。
建好,更要管好。浦口区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标准农田管理办法》,明确通过委托管护、专职管护、流转管护等模式进行管护,按平均每1000—1500亩安排一名管护人员的标准建立管护队伍,每亩管护投入资金不低于60元,区和街场财政预算按7:3配套资金。
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省把达到高产稳产“吨粮田”目标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核心标准。未来,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做到“五强化一鼓励”,即强化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从工程建设源头上夯实管护基础;强化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负责落实项目工程管护主体;强化项目建设主体和管护主体责任,及时办理管护责任移交;强化建后管护和保护利用,明晰管护范围和管护标准;强化产能目标监测与评价,严格耕地用途管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积极探索“多位一体”、委托代管、第三方购买服务等管护新模式。“通过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确保高标准农田良田粮用、高质高效。”(新华日报记者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