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浦口区江浦街道西江口社区的芡实塘里,4只水雉“鸟宝宝”陆续出壳,全部成功孵化。
“出壳了!”经过30余天孵化,7月7日上午11时50分,在浦口区江浦街道西江口社区一个池塘,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的第四只宝宝破壳。24小时内迎接了4个新生命。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实施,位于浦口区的南京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周边自然生态越来越好,曾远走他乡的野生鸟类水雉也成双成对返回繁衍。6月6日,爱鸟人士金先生在公园附近的水塘上发现,一群珍稀的水雉安家落户了,并有了“下一代”——4枚水雉鸟蛋。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将水雉列为近危物种。
“在南京的夏候鸟中,水雉是最美的。”一位爱鸟人士介绍,水雉最喜欢在宽而厚的芡实叶面上繁育,有“水凤凰”之称。
6月26日,南京日报新媒体推出独家报道《“稀客”来宁安家,繁衍“下一代”》,引起多方关注。“看到报道后,我们非常重视,立即对‘水雉孵化’区域进行保护。”西江口社区书记朱振华介绍,次日,社区就对“孵化”池塘周边采取措施:拉起警戒线、架上3台监控,安排网格员定期巡查。池塘主人顾先生面对即将收获的芡实无法采摘变现,刚开始还有点舍不得,但经本报记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情理相劝”,最终也加入了保护“水雉孵化”的行列。在多方托举之下,珍稀鸟类返回湿地成功繁衍后代,水雉一家终得团聚。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认为,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长江沿岸环境不断修复改善,这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大家齐心协力,山与水相映,鸟与林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南京徐徐展开。”(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章庆 丁劼 费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