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盱眙全力打造长三角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 努力实现“好生态”催生“好经济”
以龙虾节为引领,举办“游盱眙 剋龙虾”文旅大惠民活动;依托天泉湖旅游度假区,策划举办2021盱眙星空节;聚焦全域旅游,建成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暨龙虾博物馆……一个个文旅推广活动备受关注,一项项旅游配套项目扎实推进,山水人文地的盱眙县域特色文旅品牌持续落地开花。
“探索全域旅游新路径,全力打造长三角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到‘十四五’末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盱眙县委书记邓勇说,盱眙山水兼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基础较好。为让好山好水真正变为“真金白银”,盱眙将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十四五”时期重点重抓的十件大事之一,以实现“好生态”催生“好经济”。
精品规划 引领全域旅游
走进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全域提升项目现场,只见军部纪念馆、新四军文化艺术馆两馆合一的景墙已完成主体建设,主馆工程已进入尾声。“历时一年半,经多轮论证、修改,两馆展陈大纲编制5月18日通过上级批准,目前各项工作均在稳步推进中。”纪念馆馆长卞龙说,对照国家有关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标准和4A级景区复核要求,他们高标准规划、全面提升纪念馆服务质量,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盱眙突出规划“一盘棋”、布局“一张网”,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出台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创建方案,聚力“河湖联动、两山相望”路径,全面实施“三区两廊两园一基地”3221工程,以天泉湖旅游度假区和大运河盱眙段“一南一北”两个核心区域,推动各景区串珠成链、织线为锦。
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盱眙段是“3221”工程重要支撑,盱眙坚持以水为背景、以生态文旅为定位,以打通环湖生态绿色廊道为基础,以实现“堤固、路通、圩退、露水、显绿、富民”为目标,将其打造成为洪泽湖亲水近水、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7月12日,盱眙县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在浙江大学开班,聘任23名顾问为盱眙旅游发展问诊把脉。盱眙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资金、机制、人才等方面强化保障,“县财政设立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和扶持旅游产业新兴业态发展。”
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升级
8月23日,盱眙第一山、明祖陵两景区入选省“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国庆假期,这两个景区推出系列活动,再次在朋友圈刷屏。“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乡村田园气息,正是我想要的。”来自苏州的张青蓝带着一家人慕名前来“打卡”。
文旅融合,彰显山水和文化。盱眙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机遇,投资超20亿元打造第一山历史文化街,成为“江苏最美运河地标”;明祖陵景区整体改造升级,泗州城遗址进一步保护和提升;投资1.2亿元建成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发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盱眙象山公园建成象山国家地质博物馆,被称为“江苏马尔代夫”。
发展全域旅游,在“+”上下功夫。盱眙以“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研学”为突破口,推进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与文化内涵。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的天文科技馆,可同时容纳300名以上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年接待量超5万人次。去年新建民防馆,开创国内“探险式”民防科普教育体验新模式。8月,盱眙4天内连续举办两场云签约,投资55亿元的荣盛·盱眙星空小镇文旅项目和50亿元的朱雀康养生态谷项目相继落户。此外,以怡亨酒庄为引领的一批乡村旅游区初见成效,融合各镇街的“虾稻共生”产业,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和农旅融合稳步推进。
一虾先行 助力特色旅游
“有滋有味,是让人须臾之间恋上盱眙的‘魅力密码’。” 6月5日,盱眙“2021簋街不夜节·盱眙龙虾周”活动在北京簋街启动,引来食客满堂。
盱眙坚持“以虾为媒、以虾会友、以虾招商”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一虾先行、镇景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获批国家4A级景区4家,获得省级旅游度假区、省工业旅游区、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荣誉,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五一”假期,在“龙虾经济”带动下,盱眙各大宾馆、饭店以及专营龙虾店消耗龙虾200吨,景区景点游客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4.63%,“龙虾经济”成为撬动盱眙旅游消费的强引擎。
紧扣“3221”工程,盱眙梳理出37个文旅项目。推进大云山、龙虾小镇景区提升创建,启动S601风景廊道规划编制,深化设计淮河文化遗产休闲廊道,布局泗州城、明祖陵、下草湾、第一山、项王城、甘泉山等多个节点,打造盱眙绿色富民的“百里画廊”“文化长廊”“历史长廊”“经济走廊”。新时代、新征程,盱眙全域旅游建设正提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新华日报 记者 陈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