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环境实现从严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五年发展路,步步绿意行
近日,南通市鸟类爱好者在如东沿海首次发现野生斑鹭。北京、深圳、杭州、南京等地的爱鸟人士们连夜驱车、打飞的过来一睹其真容。
随着江苏沿江、沿海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在江苏省沿海湿地和长江水体被观测到。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明介绍,经专家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本底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数更新至6046种,珍稀濒危物种165种。随着本底调查的深入,可观测到的物种数量将继续增加。
“稀客”变“常客”,见证江苏生态环境全面好转。2020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0%,较2015年上升8.9%;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0.9%。104个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到87.5%,380个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到91.5%,全面消除劣Ⅴ类。
8月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宣布,通过不懈努力,我省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五年发展路,江苏步步绿意行。2013年首次以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十三届江苏省委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列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目标”之一;2016年底,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启动实施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263”专项行动;2018年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1+3+7”污染防治攻坚作战体系,同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污染宣战;2020年,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专题部署美丽江苏建设,将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年5月召开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江苏提出将在上海龙头带动下联手浙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联治共保,共同唱响新时代的“江南好”“太湖美”。
2020年,南京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率超额完成“十三五”省定目标,这对一个产业结构偏重的特大城市来说并不简单。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保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书记版”责任书明确了“一把手”管环保的责任机制;“河长”“断面长”“点位长”、四套班子挂钩入江支流等制度得到层层落实;攻坚办、水升办、长江办,多个议事协调机构一齐发力。同时,环保考核“一票否决”更是倒逼各级部门和板块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治理力度。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介绍,为实现精准治污,南京聚焦PM2.5和臭氧两大污染因子,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连续出台实施史上最严“治气攻坚40条”“臭氧30条”。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离不开一批凝聚智慧、符合江苏特点的制度机制创新——江苏省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保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配套出台监管考核和生态补偿办法;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发挥市场机制有效调配环境资源;率先推行水断面“双向”补偿,运用经济杠杆激发各地治污动力;率先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配套实施差别水价电价政策,这一做法已在全国推广……环境美的特质日益鲜明,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华日报 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