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报道(韩小强 通讯员 常民轩):常州市民政部门积极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行动中,用科技赋能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着更温情、更高效的救助服务。
常州市民政局加快信息化和大数据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将社会救助由分散受理向集约集成、被动受理向主动研判、闭门办理向标准阳光的转变,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了“一门受理、一网通办、智能识别、精准救助、阳光运行”目标,已涵盖14个部门和群团组织的救助政策,开通30多项在线业务受理申请,成为跨部门应用的综合救助系统,真正做到社会救助申办“一门受理、一网通办”。
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和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实时关注所在辖区困难群众及其救助服务需求,接收日常走访发现各类求助信息25000多条,涵盖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同时,平台“预警系统”推送大额支出预警信息2000多条,预警监测范围覆盖全市3万名低收入人口。
2021年7月,常州市还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在夯实低保、特困供养的基础上,9月起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与动态监测,建立低收入人口信息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瞄准救助对象精准发力,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同时,常州市修订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完善按户保和按人保相结合的低保制度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进一步优化就业成本抵扣、收入豁免、缓退渐退等政策,符合条件的申请或保障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视情分别按同期低保标准的30%和100%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突出增强兜底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