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文旅融合,田园美色咋变“摇钱树”—— 对苏中苏北乡村旅游致富的样本调查
全媒体视觉中心记者 魏琳娜 摄
电视剧《大江大河2》正在热映,剧中“小雷家”的沧桑巨变正在其原型所在的江苏各地不断上演着。
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村党总支书记卫正晔两个月前刚刚从姜堰经济开发区经发局调任而来,他目睹着小杨村的变化——40年前,这里水路不畅,是“没人愿意嫁进来”的偏僻水乡。5年前,这里孕育出以小杨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代表“两个主体”培育的“姜堰模式”,被誉为“代表着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而现在,通过村企合作,走农文旅融合新路的小杨村年人均收入已达3.29万元。
岁末年初,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跟随“文旅江苏帮扶致富路”大型融媒体采风团走进泰州姜堰、盐城建湖、宿迁泗洪等地,这样的变化俯拾皆是。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是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记者采撷苏中、苏北的几个乡村旅游样本,管中窥豹,探寻农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
“旧房改造+规范簖蟹市场”,村企合作解“运营难题”
整齐的田间道路、联排的枕河人家,走进位于小杨村东北部“小杨人家”的南入口,一股浓郁的田野风光便扑面而来。
走过装饰一新的小杨状元广场和由乡贤捐赠的“状元文化长廊”,眼前便是一家名为“燕窝”的民宿。这栋两层高的民宿外立面为灰墙黛瓦的水乡风格,并在装饰中植入竹子等当地乡土化材料,做得返璞归真,室内则非常现代化,有9个颇为时尚、雅致的房间,还有棋牌室。
“我们把村民闲置的老房子租赁下来,整体包装、装修、运营,目前已经改造了7栋。像‘燕窝’则是村集体财产,是我们去年改建完成的首个民宿,一间民宿平时280元一晚,整栋整租整晚2000元,平时还可以用来开会,周末基本都订满。”泰州市溱湖绿洲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王薇介绍说。
搞乡村旅游,谁来运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小杨村,正是村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典型。“小杨人家”是公司入驻小杨村之后搞的二期工程,在原张家舍、罗家舍的位置上,对村居进行开发,建筑外墙统一贴上青砖,与道路同一色系,形成完整的水乡风格,最终计划打造20余间民宿,并建设里下河民俗文化馆,以民宿和民俗留住“乡愁”。
乡村旅游的热点,一是住,一是吃。小杨人家往南,是几年前便已运营的一期工程“溱湖蟹村”。这里并非自然村,而是一个以簖蟹为主题的旅居康养度假片区。
记者在养殖基地看到,将竹枝或苇秆编成栅栏直立置入水中,截断鱼和蟹的去路,这就是簖,翻过簖的蟹,会落在两端的篾篓之中。捕捞、挑拣、捆扎、拆解、绘画……游客可以体验到一只簖蟹的独特文化。
走进游客中心,蟹黄油、蟹黄包、香辣蟹等产品琳琅满目。“我们连簖蟹礼包的包装都是自主设计的,采用EPP材料,是儿童可食用级别的。”礼品部负责人王秀华告诉记者,加工品约占公司年营业额的一半。
“2015年,我们规划了蟹市,帮助村里把原本零散无序的蟹户集中起来,当年销售就实现了翻番。去年螃蟹季,光顺丰运费3个月就达1680万元。”王薇介绍,溱湖蟹村还对外经营研学旅行基地、乡村音乐餐厅、房车露营地、溱湖十八灶等业态,每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现已实现簖蟹及深加工产品产值每年达3亿元,文旅项目总营收每年达3000万元。
为村民增收带来的好处同样可见。村民单金山,过去从事农业工作,自旅游区建成以来,承包园区土地上半年种植草莓,下半年从事簖蟹销售,年收入从5万元激增至30万元。
王薇介绍,公司在改造村民旧有房屋时,会按照1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进行租赁,每户平均增加房屋租金达2万元每年,年底还会根据民宿收入给予一定的年终分红。一二期项目还为近200名周边村民提供多元化就业岗位。“有活干的时候我们就会过来,旺季时做得好的话一天可以拿到500多块呢。”一名当地绑蟹工笑道。
“通过村企合作,夯实簖蟹养殖与销售一产、创新发展文创商品二产、推进康养旅游度假三产,将全面推动小杨村三产融合。”卫正晔说。
“景区引流+IP挖掘+农庄配套”,做强“一站式”休闲模式
高大绵密的芦苇、纵横交错的河道,日暮时分,记者乘坐游船,但见夕阳的余晖渐隐……这里是位于盐城市建湖县西南部的九龙口景区,“原生态”的环境让人仿佛置身《小兵张嘎》的电影里。
“九龙口景区因九条河流从四面八方天然汇聚在此,从空中俯瞰就像‘九龙戏珠’而得名,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澙湖型原生态湿地……”随船的导游介绍说。数分钟后,游船停靠在九龙口中心的一座小岛。登上小岛中央的观光楼,纵目远眺,“九龙戏珠”的场景尽收眼底。
苏北地区自然条件优渥,这样的“宝藏”景区不在少数,究竟该如何将自然风光有效变现、带动周边村民一同致富?
“我们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本。”九龙口度假区党工委书记谢超云表示,当地广袤的芦荡湿地、独特的澙湖遗址、神奇的龙珠小岛、古朴的渔村民居……这些不可再生、难以再造的原生态资源是当地发展生态经济、升级观光产业的基础和底色。
产业联动至关重要。对传统旅游产业而言,依靠旅游观光、住宿、饮食来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立足本土自然资源深度挖掘,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文化意蕴,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以“IP”赋能乡村旅游,延伸农文旅相融合的产业链条,才是度假区的发展趋势。
淮剧和杂技正是建湖最有名气的两张“名片”。记者发现,在当地不少农庄、饭店里,吃晚饭前都有杂技和淮剧演员表演,已成地方特色。而当地正在九龙口沙庄村打造淮剧艺术小镇,力争实现“村在剧中”。
“到芦苇荡里感受一次自然风光,去淮剧小镇听一首古典戏曲,在温泉度假酒店泡一次温泉,未来的九龙口度假区留给游客的,将是集文化、旅游、看戏为一体的一站式深度旅游体验。”谢超云坦言,很多地方都提出“农旅融合、文旅兴城”,但只有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皆有我特”差别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引来人流。为此,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瞄准“原生态、慢生活、深体验”的定位,启动生态观光、文旅体验、休闲康养等八大板块,打造旅游产品体系。
龙头景区引流,周边辖村配套也要跟上。以度假区所辖的收成村为例,村里整理土地资源1500亩,发展稻虾轮作、藕虾共作等现代高效农业,规划实施采摘园、乡村民宿等配套农旅项目。
2019年,九龙口景区客流量为100万人。2020年受疫情影响,接待人数有所下降。但景区也借机“练内功”,改善项目数量少、互动性低的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到2025年,景区八大项目规划建设完毕,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建湖,助推村集体和农民实现‘双增收’。”谢超云说。
“能人回乡+村办企业”,旅游扶贫与市场化并行
苏北的泗洪,尤其是农村地区,一直是江苏相对贫困的地区。不过,由于这里紧邻洪泽湖,拥有75万亩大湿地,境内河湖纵横、水网密布,是江苏的“绿心”,自然资源卓越,文旅开发的潜力巨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将文旅帮扶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着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实现村民持续稳定致富是地方发展的共识。然而,进行文旅资源开发和品牌打造相结合,实现文旅扶贫却并不容易。
泗洪县界集镇杜墩村因病致贫的低保户韩成香已经年逾70了,儿子身体不好,一直是村里的低保户。几年前,她来到谷虹锦生态园工作,帮忙刷锅、看门、打杂,吃住在这里,每个月领2500元工资,如今已经实现脱贫。
谷虹锦生态园正是当地重点发展的文旅产业项目。园区负责人裴永宏是地道的杜墩村人,退休后承包下这块原本种植桃树的土地。
记者来生态园那天天气寒冷,这里人气寥寥。裴永宏坦言,生态园名气还不大,冬天人更是比较少,但3-10月游客还挺多的,有桃花、梨花、茉莉花等不同的花景,游客还能到园区采摘水果,多的时候周末会有1000多人前来观光旅游,多是周边县区自驾过来的。
谷虹锦生态园长期雇佣当地劳务人员110余人,直接吸纳低收入农户20余人就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镇里一边帮着生态园争取政策,一边不遗余力地宣传,还在旅游淡季把党建等活动拉到这里来搞。但界集镇副镇长刘婷婷明白,拉动经济、旅游扶贫不能仅靠“能人返乡”的热情,“应该用旅游的眼光来发现乡村的环境魅力,对田园风光等产业型景观资源进行梳理,通过本土资源的充分挖掘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思路有了,最大的问题,还是引不进资本。像裴永宏承包的土地只有数百亩,后来旁边一块地经营不善,到期后他就接手了,再后来在政府建议下,他又把毗邻的一块未开发土地也承包了,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农文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关注热点。”界集镇谢咀村第一书记何晨辉,是省文旅厅派驻当地的帮扶干部,他认为,可以将景区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推进万企联万村进程,营造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村现有建设用地10亩的资源,引进企业投资,创办村办企业。村集体靠出租地、提供水电等保障收益,有条件村居和村民可入股参与土地经营,分配收益,带动有劳动能力村民就业。
眼下,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采访中基层一线已形成共识:只有集中力量、多措并举,让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并重,公共服务产品与市场化文旅产业并行,才能绘就出一幅既让游客满意的“山水图”,又能提升本地村民幸福指数的“致富图”。(新华日报 记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