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姑苏区试点推行社区“八点伴”工作制 社区开“夜市”,居民欢声多
苏州市姑苏区从6月开始,在白洋湾街道虎池苑、金色里程、宝祥3个社区试点推行社区“八点伴”工作制,社区业务办理延时到晚上8点,活动在夜间展开。一个多月来,“社区小楼”里灯亮起来了,人聚起来了,欢声笑语多起来了。
延后下班时间,等来不少“新面孔”
8日,是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色里程社区90后社工徐雪倩“值夜班”的日子。下午5点,徐雪倩与“搭档”郑旭开始忙碌起来,一人在办事大厅为居民办理业务,一人准备当晚的社区少儿五子棋比赛。
“徐姐姐好,我来下五子棋了!”徐雪倩抬头,看到了12岁的郑杰文。与往日不同的是,这次陪同郑杰文来社区的是他爸爸妈妈。“以前活动都在白天办,我们要上班,都是老人陪着来。如今社区延时下班,我们赶得上,就多陪陪孩子。”郑杰文住在金色里程小区14幢,离社区近,父母虽然经常路过,却从没走进来过。
“受到工作时间限制,上班族确实很难参与进来。”金色里程社区党总支书记俞芳在社区工作十多个年头,一个较深的体会是,这些年各级部门在社区建设上投入了很多财力、精力,社区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变得越来越丰富。但他们也发现,享受社区服务的大多数“老面孔”,尤其是参加日间活动的,就固定是那几十位老年居民。现在,让俞芳欣慰的是,延时下班一个月以来,社区来了不少没见过的“新面孔”。
家住金色里程小区10幢的90后妈妈季亚男就是“新面孔”。去年10月,有孕在身的季亚男需要办理生育保险联系单,当她6点下班后急匆匆赶到社区,发现这里也下班了。无奈之下,季亚男只能请了一天假办业务。“我当时就感到不方便。”让她没想到的是,今年5月底,准备请假去社区办少儿医保的她,接到了社区电话,请她去体验即将推行的这项新制度。“今后,我们下班后也能去办业务了,我听后非常非常感动,他们是真心在为我们着想!”季亚男说。
居民“点单”,社区“接单”“买单”
与金色里程社区相距不远,虎池路上的虎池苑社区同样灯火通明、人头攒动。8日当天,虎池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来了测血压、血糖服务和中医理疗体验,姑苏区微公益项目“帮客邻里”志愿者送来了小家电维修服务,大厅里还放起了爱国主题的电影。
“这些服务项目,都是由居民‘点单’,我们‘接单’,甚至‘买单’。”白洋湾街道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越琦告诉记者,社区试点推行的延时服务,并非简单延长工作时间、单向策划活动。前期,社区已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筛选出需求量靠前的服务项目,街道、社区再根据项目链接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及时公布服务时段与项目,尽量让有限的夜间服务更高效、精准。
看到居民群里的活动公告,居民钱丽娜下班后拉着58岁的母亲施静轩,来到社区测血压、血糖,还拔了罐。钱丽娜的母亲是一名聋哑人,平时沟通不便,很少走出家门。“以后每周三,我都要带着母亲来社区,陪着她与邻居们接触,交一些朋友。”当天,钱丽娜还帮着母亲在服务窗口完成了残疾人综合服务需求调查。
服务项目受欢迎,载体空间也被充分用起来。当天,社区残疾人活动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个房间,被白洋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静、护士刘芳临时布置成了“卫生服务点”。“两个小时不到,带来的装备已快不够用,50片一次性理疗用电极片很快没了。”刘芳为没有轮到的居民做好登记,约好下次再来。
吸引居民参与,人人都是“大管家”
晚上8点,虎池苑社区服务接近尾声。党员活动室里,61岁的党员志愿者杨建国,开始修理最后一件小家电。从一旁的报修登记表上可以看到,小到烧水壶、大到微波炉,杨建国当晚义务为居民修理了16件小家电。而大厅里,看完电影的居民唐建琳没有急着离开,默默留下来帮社工把桌椅排好、卫生搞好。
社区延长服务时间,主要涉及社工、志愿者、居民三类群体,他们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角。针对社工,白洋湾街道明确,落实相应经费,向值班值守的社工按一定标准发放餐补,并实行等额调休制。
“短时间内,由于社工数量、精力有限,目前社区服务每周仅有一天进行了延时。但长远看,决定这项制度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因素一定是居民,一方面是他们的需求,一方面是他们的参与。”白洋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袁硕旻介绍,白洋湾街道是姑苏区新城板块,所辖17个小区有12个是保障房、定销房,基层治理情况复杂、难度大。越是这种情况,社区越不能消极等人上门,而要通过主动创新服务,想着办法吸引居民参与,形成“用户黏性”,培育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形成人人争做社区“大管家”的理想局面。
宝祥社区共有15幢楼3160户居民,都是定销房小区,且其中45%是外来租客。“可以说,推行这项制度我们这里难度最大。但只要切中需求,总会有人来。”宝祥社区工作站站长卞少亲透露,目前社区已延时了政务服务,同时正在围绕辖区青少年策划免费的暑期培训服务,下周三第一期科普活动名额已报满。(新华日报记者 陈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