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经济带当支点 长三角一体化走前列 南通:弄潮江海,重构新格局
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开工。
苏通大桥下游建设的通海港区2018年开港,集装箱吞吐量节节攀升。 许丛军 摄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第一次地方视察就选择了江苏,第一站就来到了南通,让整座城市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16天后,南通市政府携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共同举办2020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发展论坛,上海、武汉、重庆、合肥、无锡、舟山、连云港等30多个沿江沿海城市的代表济济一堂,共探江海联动新路径。面对热闹非凡的“朋友圈”,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发出盛情邀约:让我们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共同体意识,共享时代机遇、共促江海联动,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八龙过江,从此南通好通了
举办这样一场盛会,南通有何用意?
徐惠民向全场嘉宾开门见山:“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山滨江远望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时感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这既是总书记对处于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的南通交通建设的肯定,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互联互通、江海联动指明了方向。”
“从此南通就好通了”。这句话,说到了南通人的心坎里。
放眼全球,无论是纽约、费城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东京、横滨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还是鹿特丹、汉堡等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世界主要的生产力基本布局在临海或近海,尤其是流域型河口的沿海地区和城市群沿海地区。
打开中国地图,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会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南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就认为长江入海口两岸具备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最适宜性要素条件,建议与浦东一样一同开发建设南通,共同打造万里长江的“龙头”。他认为,上海是“龙头”的上颚,南通则是下颚,上下颚形成整体咬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但受制于种种因素,这一提案只能停留于纸面。
江阻海隔的地理天堑难以突破,是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前,南通没有一座机场、一寸铁路,400多公里江海岸线上没有一座深水港,过江通道更是为零。滨江临海的优越区位,对城市的影响仅停留在“江风海韵”层面。
“南不通”之痛,南通感受深刻。1987年6月,启东东元灯泡厂火灾,6名工人被大火烧伤,唯一的希望就是送往上海抢救,但滔滔长江阻隔去路。最后只得通过省委、省政府向空军部队求援,动用直升机飞越长江,伤者才得以救治。
“复盘”发展历程,更令南通望江兴叹:改革开放之初,南通与一江之隔的苏州几乎位于同一起跑线上,如今两地经济总量的落差已近万亿。那些年,南通被40多分钟的江上汽渡颠簸“吓”跑的项目,多到数不过来。难中求进,这座城市闯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外向型”发展之路——在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全市9家企业入围,除一家制造业企业外,其余全部是“踏遍千山万水”的建筑企业。
长江奔腾万里,最宽处就在南通段,要在百舸争流的黄金水道上建一座大桥,需要解决世界级技术难题。2008年,苏通大桥建成通车,一口气创下4项世界记录。今年7月1日开通运营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更是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院士赞为“人类实现了高速铁路条件下跨越能力的又一次突破”。
天堑变通途,近年来,南通如同一匹黑马在中国城市百强榜单上不断跃升,成为备受瞩目的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而根据《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计划(2020-2035年)》,南通还将建设北沿江高铁过江通道、海太通道、张皋通道、苏通二通道、崇海通道5条过江通道,形成“八龙过江”格局。叠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划建设的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等多项重量级工程,南通正由交通末梢蝶变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江海轻舟今已具。”徐惠民说,南通期待与沿江沿海兄弟城市各扬所长、同向而行,在长江经济带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出江入海,共建世界级港口群
本次论坛主题为“江海联动·互通共享”。在共抓长江大保护、加快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成为热点议题。
“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是海上运输与内河运输高效衔接、内贸与外贸协同发展的关键集疏运体系,是长江经济带实体经济联接全球、实现‘双循环’的重要纽带。”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玉长说。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的成长历程就是江海联运的生动实践。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张林介绍,2003年,上港集团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启动“长江战略”,十几年来,与长江宜宾、重庆、宜昌、武汉、芜湖、南京等12个港口建立合资合作企业,投资集海航运,参股民生轮船、泛亚航运航线,基本实现长江流域全覆盖。长江支线集装箱量从2003年的66万标箱增长到2019年的1028万标箱,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同时,成就了全球第一集装箱大港。
张林认为,未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联动发展空间巨大,“十四五”期间,上海港“南联北融”将注入新内涵——南联,联手浙江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建设,解决长江支线泊位不足问题;北融,携手共建通州湾集装箱新出海口,共同打造“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和世界级港口群。
通州湾,这座尚未“浮出水面”的深水大港,已被视为世界级港口群的重要成员。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看,通州湾是承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处女地。”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通州湾港建委主任陆卫东介绍,2020年,南通以通州湾示范区为核心,把沿海通州湾、洋口、吕四、海门4个作业区整合为大通州湾港区,“大通州湾”陆域规划面积约210平方公里、港区约100平方公里,可建设2万-30万吨级泊位超过300个。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已通过部省联合审查,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通州湾不仅建港条件优越,更紧邻长江入海口,具备实施江海联运的天然条件。省委省政府明确,把通州湾打造成江苏新出海口。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的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是我国目前唯一以江海联动开发为特色的国家战略平台。
通州湾这枚极具分量的战略棋子,该如何下好?“对外面向东西两大扇面,做好国际国内循环的链接性节点;对内以长三角与上海大都市圈为循环单元,建设国内大循环的支撑性节点。”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发布“大通州湾”总体规划研究成果——打造“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门户、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新枢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支撑。
会场内,气氛热烈。80公里外,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建设热潮涌动。“放大‘江出海、海进江’双向集散优势,我们正推进连通江海港区的专用疏港铁路、内河航道等集疏运工程,实现‘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只需江海一次转运即可进入国际物流体系或直达长江中上游,减少货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南通市市长王晖介绍,南通致力将“大通州湾”打造成我国继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之后的又一江海联运通道,预计到2025年可形成500万标箱的吞吐量,2035年吞吐量超过1500万标箱。
湾区崛起,经济规模再造一个南通
纵观世界著名港口城市发展史,常常就是一部港口开发史——港口开发到哪,产业就集聚到哪,城市也扩张到哪。
通州湾,同样被南通寄予厚望——不仅要打造推动内外循环互通的发展引擎,还要建设创新链产业链互融的智造高地、海洋韵未来风互感的美丽湾城、人与海洋和谐互处的生态蓝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进一步打开兼具深水港口、广阔腹地的“大通州湾”的发展想象空间。“产业协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认为,“长三角地区传统产业布局正处在变化调整期,从空间布局看,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交通便利的临近地区转移;从价值链看,转移不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经逐步扩展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南通以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为引领,实现江海联运,加快推动长三角北翼发展,有望打造以上海为龙头、杭州湾+通州湾为两翼的新格局,实现长三角由‘V’到‘W’之变。”
江苏经济地理版图也在深度重构。据统计,江苏省沿海地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30.9%和23.6%,但经济总量仅占18.3%,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潜力巨大。
2020年10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沿海调研时指出,江苏沿海地区近年来发展通道全面打开,发展基础持续向好,发展质态不断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他要求,把沿海发展放到全省江海河湖整体布局中来谋划,实现江海联动、河海联通、陆海呼应,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配置;放在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来定位,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承载地和新增长空间。
江海联动、产业协同,正催生新的产业图景。寒冬时节,走进总投资1000亿元的“大通州湾”海门港区中天精品钢基地建设现场,满眼都是林立的桩机、穿梭的车辆。“8月28日项目开工,力争明年9月高炉点火,目前进展超序时。”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力源介绍,中天钢铁总部位于常州,布局“大通州湾”,经测算,每生产一吨钢铁,仅物流成本就可降低300元。基地按照世界一流环保标准建设,可实现废水废气循环回收再利用,将在南黄海畔打造一座绿色钢铁之城。
以中天精品钢项目为龙头,海门港新区顺势引进中天海螺综合资源利用、海螺建筑新材料、国信能源中心等一批超百亿元项目,将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放眼“大通州湾”,正成为“增长极”中的“增长极”,为南通决胜“过万亿”注入强劲动能——2020年已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57个,百亿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3268亿元;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百亿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2268亿元。
“LNG接运领跑全国,正加快打造国家级LNG接卸、储备、供应基地以及销售中心;风电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1/4,前三季度产值增长超过60%……”徐惠民说,南通在沿海地区重点布局绿色新材料、临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新能源等5大特色产业集群,万亿级产业基地呼之欲出,有望到2035年,在经济规模上再建一个南通。
长江“龙头”的“下颚”,正在硬起来。(新华日报 记者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