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       舆情智库            房产        
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5.4%
2021-07-20 09:54:28来源:新华日报编辑:罗毅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5.4% ——为传统乡村插上“数字翅膀”

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5.4%

新华日报 记者 杨丽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发展迎来新机遇。2020年底,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五大行动”及其发展目标,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10个示范点建设。当农业农村插上数字的翅膀,如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江苏如何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日前,新华日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7月3日,在苏州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食味南河港”农家乐主题街区,农家乐老板惠良的店里装上了支持数字货币支付的POS机,该镇联合银行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纪念卡片体验券可在店内消费。同一街区,10余家农家乐“尝鲜”数字人民币,进一步打通渠道平台,时不时会有用数字人民币消费的客人。

  同在这个村上,村民吴建英近日通过“迎湖云党建”小程序“拍一拍”功能反映问题:“迎湖工业园附近的道路,因货车碾压和雨水的冲击,道路上坑洼不平,电动车出行非常颠簸。”从接到平台信息到完成路面修复,整个过程只用了6个小时。通过这个“云党建”小程序,村民只要手指点一点,各种烦心事立即办。

  拥有4公里太湖岸线、40个自然村庄的迎湖村,以生态为底色,抢抓数字化新机遇,将数字化理念推广至村民、赋能至乡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迎湖村是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乡村兴则国家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立冬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但四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弥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以信息流激活农村各种要素,推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深度融合,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去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8个方面及22项重点任务。

  2020年12月,江苏印发的《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乡村数字基建提档跨越、智慧农业升级赋能、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信息技术惠农便民、乡村数字治理提升等“五大行动”,并明确“到2025年,江苏数字乡村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为此,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目前还在抓紧筹办江苏省智慧农业研究会。全省各地积极谋划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

  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史修松表示,“五大行动”与“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的要求相对应,加快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村民数字化能力、提高乡村治理智慧化水平、推进产业经营管理智能化,江苏大有可为。

  把试点变成示范,让“盆景”成为“风景”

  2020年9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发布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京市浦口区、连云港市东海县入选。

  2020年11月,江苏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徐州市丰县,南京市浦口区、溧水区,苏州市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吴江区,连云港市东海县,宿迁市沭阳县、宿城区等10个县(区、市)入选首批试点地区名单。

  专家学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江苏一些地区尤其是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一些亮点和特色。比如,徐州丰县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后发崛起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当地电商产业发展,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具有丰县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智慧农业方面,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5.4%,位居全国前列。围绕“六个1+N”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着力打造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等10大板块,建成县级农业电商产业园80多个,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亿元的有22个。“沭阳模式”“沙集模式”“赣榆模式”等电商模式叫响全国。

  在乡村数字治理提升方面,我省南京市江宁区、江阴市、邳州市等7个县(市、区)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二。江苏注重智能化手段与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互促,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有力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于水看来,抓好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对于整个江苏、甚至全国的数字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在试点地区充分解放思想、迈开步子、大胆探索和发展出一系列成效良好的观点见解和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为其它地方提供借鉴,这对于带动面上的数字乡村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开展试点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前将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暴露并且加以解决,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完善既有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试点最终要成为示范。”于水认为,这对江苏试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从资源禀赋、前期发展等方面考虑示范村庄的试点内容定位,形成更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试验方案。着力选取一批耕作机械化水平高、特色农业基础好的村庄进行重点突破,科学把控试验的时序性与阶段性。同时,就试验中的共性做法与差别化实践进行归纳,并将先行村庄的示范性建设经验反馈至省相关部门,形成在省域范围内推开的统一性标准,努力将“盆景”变为“风景”。

  因地制宜是前提,特色产业是支撑

  “数字乡村建设有别于数字城市建设,但两者又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张立冬表示,数字乡村不是数字城市的复制版,也不是数字技术的简单叠加。数字乡村应用的场景是农业农村,经济集聚程度、产业形态、就业类型、社会治理方式等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应用网络等既要采纳前沿先进技术,又要考虑基层实践水平,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智能化格局。同时,我省苏南、苏中和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存在差异,数字乡村必然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发展方式。也应看到数字乡村建设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不能就乡村谈乡村,不能将数字乡村演变成一个农村内部的闭环。

  “因地制宜是首要前提,特色产业是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将会面临脱实向虚的困境。”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献辉看来,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也离不开政府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特别是对于经济薄弱村来讲,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资源,培育形成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利用数字和信息赋能,才会有数据要素的用武之地。

  在基层调研中,他发现一些地方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宿迁市沭阳县的花木产业全国闻名,依托特色主导产业,沭阳用电商投资和服务为实体产业赋能,成为全国花木电商“优等生”。再比如,连云港赣榆区海头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运用互联网直播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一方面,统一标识、包装和质量,打响海头海鲜品牌;另一方面,建设一体的生态电商中心,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村产业升级、集体增收、农民富裕的有机结合。

  耿献辉指出,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奖励、奖补等措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或者关联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电商投资,在更大范围中寻求成本更低的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电商对接大市场,为当地优质的农产品匹配支付能力更强的消费者,实现销售半径的扩大和产品销售价格的提升,从而增加产业效益。

  技术是先导,人是源头活水

  我省推出数字乡村建设的“五大行动”后,全省各地陆续开展不同级别数字乡村实验示范,由于起步较晚,与其他地方相比,在统筹规划、功能需求、资源整合、运行模式等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适合江苏乡村特色发展的技术功能和服务模式等应用场景尚需进一步探索。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基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农村发展系主任余德贵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有几个方面需要着力提升:一是解决好数字乡村建设支撑的共性关键技术、建设规程、技术标准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结合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要求,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相关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区为平台,开发资源整合和业务共享服务系统,特别是支撑“一村一品”和“一镇一特”的农业产业化和数字化经营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如开发支撑农技服务、农旅融合、文化保护、绿色生产、共享农场、乡村直播等数字化平台;三是以乡村治理为抓手,通过一码通、一卡通等资源整合手段,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维稳、医疗、保障等具体业务的数字化、网格化和精细化,能够开展基于数据的智能监测、预警和服务等;四是通过引导和培训,大力提升村民数字化生存和发展能力,实现政策、市场、科普等信息智能推送。

  余德贵指出,目前,浙江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开发一码通的“天网地格”技术经验丰富,各地积极开发各种应用场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出依托数字乡村建设的“一张图模式”,运行方面全面引入IT等企业加入开发和后期维护,值得我们借鉴。

  “技术是先导,人是源头活水。技术问题的背后更多的是人的问题。” 于水表示,农业人才本身就很短缺,农村对人才、资本、科技等先进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不强,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人才就更加稀缺。在他看来,对于乡村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外源性人才的引进,这是“输血式”的外生资源驱动;二是乡村内源性人才的挖掘培育,这是最为根本和具有持续力、生命力,为形成“造血”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的策略。

  以惠民利民为目的,不可沦为形象工程

  当前,我省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难点:基础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省域内数字乡村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生态重塑压力;农村电商存在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创新不足等问题。

  难点也是突破口。数字乡村建设,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很重要。耿献辉建议,数字乡村包含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数字治理、便捷生活服务等多个内涵,政府也要分区域、分模块、分产业进行针对性引导。需要提醒的是,政府引导要因地制宜、尊重市场规律,能用、管用、适用是数字乡村建设要遵循的原则,不可沦为形象工程。

  乡村数字经济和农村电商的主体是农民,数字治理和便捷生活服务的对象也是农民,建设数字乡村的根本目的是惠民便民。张立冬建议,从公共信息服务内容来看,每一个县不要再单建平台,要形成“江苏农业农村一张图”。加快“苏农云”大数据平台,整合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将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户、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紧密连接起来,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与对接,指导农户科学预判农业生产活动,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效对接。

  于水建议,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的长效协同机制,逐步形成支撑未来乡村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要探索乡村资源盘活和整合、共享与协治的数字化平台利益联结模式,不能把数字乡村搞成乡村版电子政务平台;以村民为用户中心,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和运营商共同参与,探索政民、政企、村民自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数字乡村多主体协同建设与运营模式;对建成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网络数据资源进行常态化保护,明晰数据产权,确保数据安全。

  生态宜居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史修松表示,江苏可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新一轮农村人居改善提升五年行动中,在农村地区引进信息化环境治理新技术,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控机制,向乡村居民倡导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共同打造绿色宜居的乡村环境。总之,江苏乡村的数字化畅想仍在化茧成蝶,期待有了“数字化的翅膀”,共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让“乡村留得住乡愁,乡亲生活更美好”,为谱写江苏“强富美高”新篇章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