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侨村变化大 “回家感觉好”
2021-01-13 09:40:22来源:南京日报编辑:罗毅责编:周经韬

  原标题:风景美设施全,华兴村归侨后裔感慨美好生活 侨村变化大,“回家感觉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25168-A13雨花小康配图_b

古雄街道的雨花吾悦广场,为周边市民提供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服务。通讯员 蒋丽媛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依家嘅变化真嘅系太大了,呢个系我发梦也想唔到嘅(现在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这是板桥中学的退休老师、今年75岁的黄斌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广东话发出的一句感慨。 

  黄斌祖籍广东新会,父亲黄荣念是上世纪30年代的墨西哥归国华侨,扎根雨花台区古雄街道华兴村兴业救国。从小就在华兴村长大的黄斌,见证了古雄街道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小康路上的“古雄蝶变”。 

  蓝天更多了

  多年前,黄斌曾去美国费城探亲,逗留了一个多月。费城的芒特公园、中国城等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碧蓝如洗的晴空、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还有那花园般美丽的居所,他当时就想:“美国注重环保,我们大板桥地区什么时候也能这样?” 

  “板桥地处南京郊区,污染较重,经常是雨天出门一身泥,晴天进门一身灰。”黄斌感慨道,近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严格管控,街道对民生工程不断追加投入,古雄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天更蓝、水更绿、树更青。美丽的莲花湖四季鲜花盛开,我家小区附近新建的新林市民广场,更是成了我们这些退休老人健身休闲好去处。从国外回来的亲友也连连感叹,这里根本不是他们记忆中的模样了,生活环境比在美国还好。” 

  生活更好了

  1945年出生的黄斌是“侨二代”,17岁回乡务农,直到1971年被推荐到板桥小学当老师,黄斌扎根教育一线,最后在板桥中学的教师岗位上退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华侨政策得以逐步落实,黄斌家的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2007年,华兴村因板桥新城的建设而整体搬迁,如今村民们全都住进了环境优美的新林芳庭小区,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我们老两口已经退休了,经济上没有任何负担。如今,我和老伴不但学会了上网,还学会了网购和用微信,每年还会出去旅游几次,看一下祖国美丽的风景。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党的政策好,政府部门落实得好!”说起现在的生活,黄老师露出了微笑。 

  谈及近几年的变化,黄老师饶有兴趣地说:“原来出门都带着钱包,里面塞着银行卡、现金,现在一个手机统统搞定。以前出门打车是人等车,现在是车等人。手机直接预约,随便什么时候都能打到车。”说到这里,黄老师还高兴地扬了扬手机。

  设施更全了

  教师出身的黄斌始终关注教育。在他的记忆里,从前这里的学校不但条件简陋,而且教育水平也落后,与市区的学校差距很大。近几年,古雄街道的中小学和幼教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名校“联姻”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金地力小、金陵中学华兴实验学校等。“如今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上了台阶,丝毫不逊色于市区重点学校。”有着30多年教学经历的黄老师自豪地说。 

  “过去生个病很麻烦,‘小病治不好、大病治不了’是郊区医院的软肋,偌大的板桥只有一个卫生院,医疗条件可想而知。如今,古雄街道终于有了雨花医院,社区还有便民门诊,看病开药非常方便,医保政策也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医病无忧是我们最好的福利。”谈到医疗,黄老师不由得发出了感慨。

  近几年,古雄街道的交通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而宽阔的林荫大道取代了以前狭窄而高低不平的马路,多条线路的公交车可以到达每个小区,板桥人盼了多年的地铁也终于有了确切的消息——S2号线通过板桥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切变化,都让黄斌欣慰不已,他还专门“赋诗点赞”——“如今板桥遍通衢,交通优化促经济;公路地铁齐奋进,百姓出行路更宽。” 

  政府更关心了

  作为归侨后裔,黄斌曾经历过这身份带给他的痛苦,如今他则感到自豪。他说:“‘十三五’期间,作为古雄社区华兴村的侨眷,华侨政策充分落实带给我自豪感,华兴村史料陈列馆也建立起来了,旅居世界各地的与华兴村有缘的华侨、侨眷回来看了之后,都有了回家的感觉。” 

  古雄社区党总支近年来连续组织了好几届华侨、侨眷联谊会,不仅加强了侨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提高了侨眷的地位,华兴的侨胞、侨眷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华兴村史料陈列馆是黄斌和夫人经常去的地方,每次参观后他们都会有不同的感慨。黄老师动情地说:“通过对村史的回顾,再看看今天的巨变,我每次都要说,小康路上,我们越走心里越敞亮。” 

  记者手记 家风村风熏陶居民群众

  上世纪20年代,几个年轻华侨回到祖国,在南京板桥镇购建田地,创办了“华兴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个记载着中国人兴国之梦的小村子,有一个寓意深长的名字——“华兴村”。

  作为南京唯一的华侨村,古雄街道近年来持续加强百年侨村良好家风、村风的传承。街道不仅专门建设了一座华兴村史料陈列馆,还不断以华侨兴业兴国的精神,影响熏陶居民群众。街道的侨乡文化品牌,频频被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点赞肯定。

  与此同时,古雄街道历经十年建设,把一个昔日郊区的边远片区,打造成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如去年11月底雨花吾悦广场开业时,商场负责人、新城商业管理集团副总裁钱文虹所说:“吾悦广场已成为古雄街道地标性配套商业,我们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为古雄居民生活添彩。” 

  黄斌的数十载亲历,见证了古雄的大美蝶变,揭秘了“百年侨村”的幸福密码。(南报融媒体 记者 于洁尘 通讯员  蒋丽媛  戎善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