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报道(杨心怡):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著名书法家徐国麟用根植于心的“顺文化”表达了其最直接、最真实的愿望——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和谐发展。近日,国际在线江苏频道对徐国麟进行专访,从书法技艺锤炼、品格修养、文化传承发展等角度,了解他的书法人生。
著名书法家徐国麟接受采访
笔耕不辍 在守正与创新中锤炼书法技艺
徐国麟字一功,号九鼎斋主,是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九鼎斋书画院院长,作品全球流传。
1956年,徐国麟出生于浙江绍兴,六岁在祖父的影响下开始临摹碑帖,并拜入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门下。“一功”这个名字就是由武老赐予,万物由“一”始,用一辈子把写好书法这件事做好,是武老对这名入室弟子寄予的厚望。
“书法的学习过程很枯燥,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才可能有所突破。”徐国麟提到,自从学习书法后,他每日都会提笔练字。日复一日,在深得“武体”雄浑刚健的精髓后,他又有幸受到刘海粟、萧娴、陈大羽等书法界翘楚的指点,受益良多。
转眼六十余载,徐国麟坚持用勤练提高功力,用悟性传承技法,用艺德充实艺术,他深得“武体”雄浑刚健的精髓并加以发挥创新,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切磋,在不断摸索及锤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亦颇具雄浑、苍劲挺拔的气势。
“在名师的指点下,必须一笔一划地写,一日一日地练,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徐国麟书法日益精进的心得。如今的他受到“笔走龙云气如虹,积健为雄见此公”的赞誉,没负了武老最初的期望。
德艺双馨 从践行社会责任中提升品格修养
徐国麟十分赞同“见字如见人”的说法,并认为书法实际上是创作者精神品格修养的一种体现。他的为人如同其作品一样苍劲挺拔、正气凛然,尽显大家风范、自然之态。
疫情暴发初期,徐国麟第一时间关注到医护工作者这一群体,及时号召行业内书法家、爱心企业等,带头筹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捐赠给医院,让医护工作者放心战“疫”。
多年来,徐国麟一直以书法为主线,关注社会的发展,将慈善与艺术相结合,成立了书画院,筹建武中奇书法艺术研究会,更好地传承“武体”;领衔创立九鼎斋书画院,专设少儿公益培训中心,扶持“众乐乐少儿书画”和“南京宣和少儿书画”的少儿书法教育;成立了“一功教育基金”,关注贫困学子的成长,尽其可能去帮助那些莘莘学子完成学业;成立“一功丹顶鹤慈善基金” ,为保护珍稀动物献出一点爱心;坚持到各地参与扶贫、送福等公益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奉献爱心。
“写字要有精气神、做人更要有精气神。”徐国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书法家的社会责任,用大爱胸襟诠释着文人的时代精神。
文化传承 用新时代思维增添书法艺术魅力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守正创新尤为重要,对于如何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徐国麟有着自己的见解。
徐国麟表示:“首先要从孩子抓起,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2020年10月28日,武中奇书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南京第十二中学揭牌,迈出了“书法进校园”的第一步,重点传播武老等书画大家的爱国情怀和书法艺术。徐国麟认为:“这一年与南京第十二中学的磨合与探索,我发现‘书法进校园’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更需要制定特色课程,让书法学习不拘泥于形式。”
文化是书法的核心,他认为,书法学习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写字美观度,更能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近日,“庆祝建党100周年暨纪念武中奇书法艺术座谈会”举办,徐国麟以“武体”书法进校园为主题,阐述如何在书法的学习中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徐国麟提出,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作品要与时代接轨,书法作品需要“接地气”、切实际、融入社会,让群众看得懂才能引导更多人接触书法,才能让群众对书法作品进行的鉴赏、学习和交流,从而普遍提高文化素养。